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梦想”照进现实。
5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外汇局5月27日发布联合公告[2022]4号(以下简称《公告》),统筹推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同步开放。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该公告是进一步推动中国债券市场机构开放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完善多元化投资者队伍,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扩大资本项目流入,更好地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托管银行,提高金融体系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能力。
《公告》的一大亮点是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受访专家认为,这一方面为外资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其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交易所债券市场有大规模的信用债,有助于境外投资者扩大信用债投资规模,进而引导更多境外投资者直接进入实体企业。此外,还有助于缩小银行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价差,降低摩擦成本。
优化程序,扩大投资范围,进一步便利外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4月底,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38.2万亿元,自2016年以来排名全球第二。共有1035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总持债规模为3.9万亿元,较2017年底增长225%。
目前,彭博、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三家国际债券指数供应商已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主要债券指数,这充分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和金融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为加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同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外汇局遵照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要求,按照“一套制度规则、一个债券市场”的原则,共同制定了《公告》。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将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统一资金跨境管理。
一方面,坚持将法人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和监管对象,明确各方权责,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自主选择交易场所。
另一方面,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多年的良好实践,如场外托管、跨市场托管转让和“债券通”业务,我们坚持穿透数据和信息收集,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多层次托管相适应的普惠性制度安排。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债券登记结算机构或境内托管银行提供债券托管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境外机构投资者允许入市的范围没有变化,手续进一步简化,投资范围扩大到交易所债券市场。
据记者了解,境外机构的范围不仅包括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等主权机构,还包括在中国境外依法注册成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机构等商业机构。
在市场准入程序方面,境外机构投资者以法人身份进入市场。对于拟备案机构的新增产品和已经备案的产品,无需逐一备案。对于已备案的产品,现有债券账户可保留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并入法人层级,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应提供非交易转让服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告按照“一套机构规则,一个中国债券市场”的原则,优化了境外机构的市场准入流程。已通过直接入市渠道和债券渠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无需重复申请;此外,《公告》深化了跨部门监管,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从而增强市场吸引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认为,这是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举措。通过简化境外机构投资程序,扩大投资范围,有助于提高境外资本进入境内债券市场的便利性,进一步活跃我国债券市场,提升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我国金融业结构。
支持境外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据中国人民银行上述负责人介绍,入市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持相关备案文件等材料申请开立证券账户后,可直接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名单可通过证监会网站查询,也可通过互联互通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两种方式都不需要分别办理备案或审批手续。交易所将会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尽快制定具体业务规则,明确已进入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开户、交易、登记、结算等事项。
就交易所债券市场而言,显然认为互联互通将促进更多有效的机构投资者直接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一方面将提振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统一两市价格,降低摩擦成本。所以某种意义上体现在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发行价格利好上。
财达证券债券融资部总经理肖一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境外投资机构在境内债券市场投资的产品仍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而境内交易所市场信用债规模较大,尤其是实体非金融企业发行主体较多的品种。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可以为境外资金提供更全面的产品和债券发行人选择,满足其更广泛的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将有更多的境外资金直接投入实体企业的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升交易所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明明还表示,随着债券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可能会有更多的海外增量资金投入中国市场,外资可能会扩大信用债投资规模,对企业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此外,还有助于培育国内债券融资的直接融资市场,丰富融资渠道,缓解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对国内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债券托管模式方面,根据公告,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代理人与托管银行模式并行,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自主选择。
对于结算代理人与托管银行模式的区别,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结算代理人模式下,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与结算代理人自主协商如何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在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债券登记结算机构开立债券账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不再要求提交结算代理协议。在托管银行模式下,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或通过其境外托管银行委托符合条件的境内托管银行进行债券托管。
此外,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牵头组织交易申报工作,对境外机构投资者、债券登记结算机构、境内外托管银行的数据报送方式、渠道、时限等明确相关具体要求。
在资金汇兑方面,上述人民银行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将根据公告要求,适时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资金管理规定。《基金管理条例》将统一境外机构投资者跨境基金管理政策,整合现有外汇管理要求,明确企业注册、资金汇兑、跨境收支、外汇对冲等。,以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
“公告划分了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的权责,旨在推动形成联合监管。同时,交易报告系统也有利于信息和数据的交流。”明确表达。
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国投资具有长期吸引力。
“长期来看,中国债券市场对海外机构有很大的投资吸引力,外资对中国债券资产的增持将稳步推进。”分析清楚,第一,未来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债券资产的配置价值;第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政策给予的投资便利,也将大大增强我国债券资产的吸引力;第三,中国的债券资产与其他国家的相关度较低,在资产配置上有很大优势。
肖逸飞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对海外投资机构吸引力的核心基础来自于中国持续、稳定、良好的经济基本面。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加大,但“稳增长”的总体预期目标没有改变,国内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韧性没有改变,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各类金融资产中始终保持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收益表现。同时,国内债券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也是重要吸引力之一,包括《公告》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进一步统一了境外投资机构投资国内债券市场的监管标准,逐步满足了境外投资机构在诸多场景下的投资诉求。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但外资债券占中国债券市场的比重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全球资本进一步配置中国资本市场是有空间的。
此外,今年5月,人民币顺利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审查,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吸引力。
周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债券将保持较高的投资收益;同时,人民币债券与其他市场的关联性不强,有助于优化境外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人民币债券具有长期配置价值。
中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将有助于其他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显然,在证券投资领域,目前境外机构主要投资中国的债券资产,因此债券市场的开放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意义重大。随着债券市场开放的深入,外国投资者对中国金融资产的认可度和认可度也将提高,这将有助于其他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在周看来,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的开放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债券市场加快对外开放,激发中国金融市场活力,推动金融业深入改革,促进金融业创新,增加金融有效供给,也提升了中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